淞沪会战爆发后,白崇禧作为副总参谋长,几乎每次亲自前往前线视察,他发现了不少作战上的问题,且问题层出不穷,令他颇为困扰。
首先,白崇禧注意到一些作战技术上的问题。例如,某些重火力阵地为了追求最佳射击角度,将阵地掩体设立在了高地上,而且大多数都在阵地的正面。这种做法虽然便于射击,但却暴露了严重的安全隐患。敌人若是从两翼突破,守军很难有效撤退,且高地上的掩体无疑会成为敌人炮火的靶心,极易遭到炮击。
其次,还有战斗意志的问题。有些炮兵阵地上,大炮虽然已经布置好,但周围连一支防守部队都没有派驻,理由竟是担心日军飞机的轰炸。这样被动的态度显然不利于战局的推进,虽然这些问题并不致命,但若不及时改进,必定会影响到战斗的效果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令白崇禧最为不安的,并非这些技术层面的缺陷,而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——冯玉祥,作为第3战区的司令长官,始终未曾出现在前线。白崇禧多次亲自去视察,却始终未能见到冯长官的身影。如果仅仅是一次、两次没有碰面也许还能理解,但屡次未见,难免让人对其缺席的原因产生怀疑。
当白崇禧问起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,冯长官究竟在哪里时,顾祝同只能苦笑着解释:“由于日机的空袭非常猛烈,白天冯长官既不来前线,也不来司令部,而是躲在宜兴的张公洞里。”听到这个回答,白崇禧愈加不满。毕竟,他的每一次前线视察,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冯玉祥对战局的指示和意见,以便发挥副总参谋长的作用来进行谋划,但冯长官的缺席却让这些努力付诸东流。
说到冯玉祥,抗战爆发前,他可是声势赫赫,时常喊着要与日寇决一死战。在淞沪战场上,他曾建议中国指挥官大多年轻,缺乏足够的经验,根本难以镇住局势,建议蒋中正派遣一些年长且有经验的资深将领来担当重任。这番话确实让蒋中正心生认同。
然而,面对是否派谁前去的问题,蒋中正显得十分为难。当时,像程潜、唐生智和李宗仁等大将都各有重要职务,无法抽身,而冯玉祥相对来说空闲,最终便被派遣担任了第3战区的司令长官。
冯玉祥接手后,立即赴前线视察,但在昆山和苏州两地接连遭遇日军空军的轰炸,他只能躲在西瓜地中的简陋窝棚里避难。事后,冯玉祥返回无锡时,又听说日军的飞机再次在距离指挥部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进行了轰炸。此后,他再也未曾前往前线。事实上,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,从上海到南京一线,只要公路上有汽车的活动,日军飞机就会立刻实施轰炸。蒋中正也未能幸免,连蒋夫人也在轰炸中受伤。
那么,冯玉祥在没有前往前线和司令部的空档里,到底在做些什么呢?据他本人所说,他的日常便是骑车爬山、写一些“歪诗”来骂日本人,顺便学习日本名将乃木希典的作战方法。冯玉祥自认为,他的做法是为了避免过度干涉前线的蒋系部队。毕竟,淞沪的部队大多是蒋系嫡系,他对这些部队并不熟悉,因此觉得不如不插手。
然而,问题的关键在于,如果冯玉祥来前线的作用几乎为零,那他为何还会被派来呢?难道蒋中正真的想把冯玉祥当作淞沪战败的替罪羊?事实上,并非如此。淞沪会战对于抗战的意义重大,远远超过华北战局,蒋中正绝不会派一个毫无影响力的人来承担如此重任。因此,冯玉祥的到来,原本就是希望他能够发挥安定军心的作用。
对于冯玉祥学习乃木希典的战法,也引发了不少争议。乃木希典的“肉弹战术”被广泛认知,在日俄战争中有过成功经验。而冯玉祥则从德国顾问团那里学到了初步的坦克战术,然而这种知识与日军的实际作战方式并不匹配。日军的坦克战术更侧重于火力和配合步兵,而不是像德国那样快速突破,采用的是“肉弹战术”。因此,冯玉祥提议在民房中布置炮火来对抗日军坦克的建议,在实战中并未产生预期效果。
冯玉祥也依然坚持他的“家长式”指挥风格。在他看来,西北军的将领们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,自己能够凭借过去的恩情要求他们效忠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昔日的部下并不再对冯玉祥保持绝对的忠诚。加之冯玉祥对现代战争的理解滞后,他的指挥风格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复杂性。
最终,冯玉祥的表现让蒋中正产生了疑虑,认为他可能不再适合继续担任第3战区司令。经过一番考虑,蒋中正决定将冯玉祥调往华北,担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。可是,冯玉祥上任后,随即面临了原西北军部队的强烈反对。这些将领们都不愿意再服从冯玉祥的指挥,其中韩复榘更是明确表示宁愿接受李宗仁的指挥。冯玉祥的“家长制”作风和频繁变动指挥部的做法,进一步激化了他与部下的矛盾。
冯玉祥的失意并非偶然,这其中有他个人领导风格的原因,也有他与部下关系恶化的因素。在抗战初期,冯玉祥的影响力逐渐下降,最终蒋中正“建议”他辞去职务。冯玉祥的淡出军界,对于他个人来说,或许也是一种解脱。
直到1943年,冯玉祥和萧振瀛在一次宴会上重逢,萧振瀛拒绝与他握手的场景,才让外界知道了冯玉祥当年为何突然失去了对部队的指挥权。冯玉祥的军事勇气无疑是毋庸置疑的,但他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和指挥能力,却在抗战初期显得力不从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证券-股票配资平台合法吗-实盘配资平台app-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